2013年2月26日,青岛,辽宁舰来了。尽管大雾弥漫,但丝毫不影响辽宁舰驶向新家的征程。谁能想到,20多年前,它只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婴”,1992年初,中国海军“化名”前往乌克兰,与它第一次面对面,便被真心打动,乌克兰方面曾私下请求中方“领养”;谁又能想到,在专家领导一致支持我国引进"瓦良格"航母和苏-27K的情况下,事情仍被搁置了。瓦良格航母一万五千二百公里运抵中国的故事让人惊心动魄。但之前的这些故事同样震撼人心,且听原中国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 郑明还原历史真相。

导语
从造船学院传来的消息  
  

乌克兰的教授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授说:我们那里有一条航母造不下去了,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不再给乌克兰的船厂出钱。要不你们来些专家看看,接手把这艘航母造下去。

我当时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副理事长,刘华清同志(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是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我知道这个事情后立即商请潘曾锡理事长,说,第一,安排这位教授来北京向学会领导汇报;第二,我去请示刘华清副主席,看他能不能抽时间来听汇报、给指示。

刘华清副主席亲自来听完汇报后,我们学会几位领导共同请示他,希望将这个事情继续往下干,想去乌克兰去访问考察。大家觉得应该去,机会很难得。刘副主席当时的指示也很明确,去,但不能以海军名义出面去,要由造船界牵头,军方派人参加,大家用民间的名义。

美国有关公司引诱乌克兰船厂拆船

美国有关公司引诱乌克兰船厂拆船

由于俄罗斯停止拨款,正在船厂里建设的另一艘更为先进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造不下去。美国有关公司表示愿意出高价收购废钢,乌方同意了。后来,美方付钱时耍赖,但航母已经拆了。

一座封闭在过去的保密城市  
  

我们抵达乌克兰是1992年3月初,在那里考察了大约3周。我们是通过两个学院联系的,所以属于半官半民性质,乌克兰方面的一切接待也都是由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和造船学院出面负责。主要联络人是一位女教授。

尼古拉耶夫就跟中国早期的大庆一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图上没有标注。它是苏联的国防工业要地,所有航母都在那里造。我们去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可能是没人管了,才开始有外国人去。

乌克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国家原先很发达,也很富裕,但当时处境却相当困难。我们那会儿住在他们的招待宾馆里,冬天都没有足够的暖气。乌克兰朋友对我们这个代表团很友好,专门给我们每人加了一床毛毯。尽管经济非常糟糕,船厂工人们仍非常守纪律。船厂站岗的保安都是女的,一帮中年妇女,别着枪,很认真。我们大巴车进出,她们都上来检查,看有没有把厂里的东西带走。

我们在船厂接触了从厂长到主管航母的骨干,包括厂长、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建造师都来接待我们,陪着我们仔细地看“瓦良格”号,允许我们爬上爬下地考察。“瓦良格”号很大,上面有三四千个舱室,很容易迷路。他们自己人都有走进去之后迷路的,隔了一两天才被找出来。所以他们领头参观的领导自己随身也带着一个小本,随时核对位置。

乌方船厂视中方为兄弟,但仍有保留

乌方船厂视中方为兄弟,但仍有保留

船厂不同意安排中方考察学习正在船台上拆卸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原因有二:他们觉得拆船等于在“杀”自己的儿子;他们对我们还有些保留。

两艘航母:一艘待卖,一艘在拆
     

确实,我们看到“瓦良格”号采用的是质量很好很厚的钢板,非常亮。我们也进到部分舱室里,已经安装上舰的各种设备都是新的,基本上全都看到了。我们还到机舱的机座下面去,看到主机的螺栓都拧上了,只是没有拧紧,更没有最后对上轴系和定位,但相当一部分设备都安装进船了。主机、锅炉等动力设备都在里面,轴系等也都装上了。乌克兰方面跟我们讲,已经完成60%多的建造工程,我们考察团的几位专家估算认为,至少已经完工一半以上。我们考察团的意见很一致:这艘半成品船值得买,而且我们的意见是“连人带马”一起买,就是船买回来,船厂仓库里所有有关的设备,只要当时还没装的,还有技术图纸资料,全都买回来;乌克兰这一套建造班子中的骨干,也跟着请到中国去。那会我们还跟他们一些骨干开玩笑说,你们待遇高,你们来中国我们养不起。乌克兰朋友说,“我们不要那么高的工资,只要能干这个活,我们就愿意”。

我们在黑海造船厂参观了几天,深深感受到这艘航母对中国是有价值的;乌克兰的朋友和同志是友好的,他们现在很困难,我们1992年的时候也并不富裕,双方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回国后,我们逐级向上汇报,建议争取推进政府间谈判,把“瓦良格”号买下来。但得到的有关反馈是这件事情太大了,还要研究研究。那段时间,我个人理解,购买航母的事情似乎在高层并没有人明确反对,但也没有形成正面决策,就这样被拖延搁置下来了。

歼-7尝试加装尾钩改装成舰载机

歼-7尝试加装尾钩改装成舰载机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海军就曾提出要建国产护航航母,并为它配备两种机型,一种是歼击机,一种是攻击机。后来海军还商请航空工业部门尝试为歼-7加装尾钩等着舰设备,并进行过滑跑试验。但这个项目后来没能继续。

与苏-27K舰载机擦肩而过     
  

在考察“瓦良格”号航母之后,中国海军装备界一些同志原本还希望同步引进苏联配套研制的苏-27K重型舰载机(即后来的苏-33——编者注)。苏联曾为“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研究配备设计了两种机型,一种是米格-29K,还有就是这种苏-27K。它们都是可以从航母上滑跳起飞、推重比非常大的先进机型。1992年,我跟着空军的林虎副司令、总参装备部的贺鹏飞部长访问俄罗斯,主要商谈引进苏-27战斗机的事。当时在看完苏-27之后,俄罗斯方面也安排了中国海军同志考察苏-27K舰载战斗机。

我和海军航空兵李彰副参谋长等几位专家,对苏-27K看得很仔细。苏-27K机的前起落架是特别加强适合舰上起降的,有强力尾钩与舰上阻拦着舰装置相匹配,机腹下可挂载对海导弹,与机载雷达构成完整的作战系统。考察完后,我们就觉得苏-27K飞机对于我国将来要搞的航母是太需要了,但是就当时我们航空工业的能力来说,研制这种飞机的难度可能更大,基础准备更少。我们恳切希望在采购苏-27飞机的同时引进苏-27K的技术,于是就向林虎副司令请示:“林司令,你一共要买几十架苏-27,其中能不能包括少数几架苏-27K。这几架苏-27K也不一定要分配给海军,仍归空军统一建制,统一领导,这样空军不会减少实力,该有多少架还是多少架。而国家航空工业科技部门和空、海军一起,就可以同时为舰载机发展做准备。

林虎副司令是飞行员出身,长期领导主管空军装备建设,对飞机性能和空军装备建设很熟悉,很有贡献,对全军装备建设也有远见。苏-27K和苏-27作战性能上没有大差异,但由于技术更复杂,价格上每架大概要贵几百万美元。对我当时的建议,林副司令并不反对,而且是支持的。当然对俄引进方案要总部定。我回来后又向张连忠司令汇报了。张司令也很赞成这个意见,说苏-27K买回来后,虽然不归海军,但我们海军什么时候去看,去研究,这总可以呀,只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手里,就都好商量。当时不少专家对我这个主意也挺满意。但后来这件事也没有办成,我想也是事出有因。

1992年我国曾有机会做到两件事,引进“瓦良格”号航母和苏-27K舰载机,但受传统的大陆意识影响和国力、军力限制,海洋权益的问题当时还没有被真正放到国家的战略位置上,所以高层难做决策。郑明将军从部长岗位退休时,向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汇报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中国的航母搞出来。”张连忠安慰他说航母的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回头来看,似乎当时“陆海统筹”等方针还没有占主导,不过结果反而促进了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