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NCu作者:苑基荣 王勤 陶短房huanqiu.comarticle刚果共和国 中法印迹浓(图)/e3pmh1tuv/e3pmtdpg8街头卖法棍的小摊。 苑基荣【环球时报赴刚果共和国特派、特约记者 苑基荣 王勤 陶短房】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非洲之行中,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布)”)对中国人来说不算熟悉,但这个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国家对中国并不陌生。刚果(布)由于上百年的法国殖民历史,留下深深的法国印记,近年来由于走进当地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当地的中国痕迹也愈发浓重起来。1982年,《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次来到刚果(布),中国援外项目陆续在当地上马,当地人对中国有了最初的了解。当时到了刚果(布),一进机场,便有当地有人冲着记者用中文喊:“你好”、“毛泽东”、“周恩来”。走在马路上,当地的小孩子也喜欢跟在记者身后,一边笑一边喊着:“功夫”、“少林”。但走在刚果(布)街头,记者发现法国百年的殖民历史对当地的影响无处不在。在首都布拉柴维尔等大城市,行政区划的习惯和法国巴黎如出一辙,即将市区用数字编为第一区、第二区在最古老的、有100多年历史的第二区,这里所有街道的名字都是以法国名人来命名的,如法国一战时的王牌飞行员乔治基内梅尔等。这里唯一一条并非法国名人命名的大街,叫做“三法郎大街”,名字由来更加“法国”:当年法国殖民者曾规定,居住在这个区的土著人须向殖民当局缴纳三法郎“贡金”,而“三法郎大街”便得名于此。首都布拉柴维尔也是为纪念“布拉柴”这个法国殖民者和平解决当地人的纠纷和将刚果(布)置于法国保护下而起的名字。“维尔”在法文中是“城市”的意思。 不仅官方语言是法语,甚至当地婴儿出生起名字都沿袭了法国人的习俗,男孩叫米歇尔、女孩叫弗朗索瓦兹等。人们知道最多的是法国明星、历史和名人。见面、问候语也都保持着法国人问好、握手、贴面等习惯。随处可以买到法国产的各种果汁、冰激凌,繁华街头上不少人头顶着法棍。挂着对联的工地。 苑基荣而如今随着走进刚果(布)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元素多起来了,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更加丰富。记者一下飞机发现,在没有任何装饰的廊桥上有简单的汉字,机场旁边正在建设的酒店工地上悬挂着写有“江苏国际”的横幅,门口还贴着没有褪色的对联。进入市区后,只要是在建设的房屋和道路都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和中文标牌,市中心挂着红红灯笼的中国餐馆惹人注目。在首都布拉柴维尔记者经过一个比较繁忙的路段时,一个小姑娘见到记者挥着手叫停车,喊的是“你好,停车”。在去经济中心黑角的飞机上,显示板出现的是法文和简体中文,沿途的人见到记者追着车喊“你好”。当地人称中国人为“劈山的人”,原因是该国国家1号公路一期工程在去年完成后,中国人突出贡献得到高度赞赏。在国家1号公路马永贝原始热带雨林中,无论是村民还是过往司机,对中国人那种羡慕与敬佩让记者感到惊讶。一位老师说,中国人来后给刚果(布)不仅带来了基础设施,而且改变了刚果(布)人的懒散,这是我们原来落后现在发展的重要原因。刚果(布)国家电力调度中心调度员弗朗西斯对记者表示,自己是在法国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但上百年来法国带给刚果(布)的依然是贫穷,而中国人来了几年时间就让刚果(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给几乎一半的刚果(布)电力,中国人了不起,他期待着中国领导人访问能让刚果(布)人能够享受到更多实惠。13642563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qinxian环球时报136425636000011["9CaKrnJzLLC","9CaKrnJzHt0","9CaKrnJzJdJ","9CaKrnJzLbA"]//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326/20130326080328513.jpg{"email":"qinxian@huanqiu.com","name":"qinxian"}
街头卖法棍的小摊。 苑基荣【环球时报赴刚果共和国特派、特约记者 苑基荣 王勤 陶短房】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非洲之行中,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布)”)对中国人来说不算熟悉,但这个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国家对中国并不陌生。刚果(布)由于上百年的法国殖民历史,留下深深的法国印记,近年来由于走进当地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当地的中国痕迹也愈发浓重起来。1982年,《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次来到刚果(布),中国援外项目陆续在当地上马,当地人对中国有了最初的了解。当时到了刚果(布),一进机场,便有当地有人冲着记者用中文喊:“你好”、“毛泽东”、“周恩来”。走在马路上,当地的小孩子也喜欢跟在记者身后,一边笑一边喊着:“功夫”、“少林”。但走在刚果(布)街头,记者发现法国百年的殖民历史对当地的影响无处不在。在首都布拉柴维尔等大城市,行政区划的习惯和法国巴黎如出一辙,即将市区用数字编为第一区、第二区在最古老的、有100多年历史的第二区,这里所有街道的名字都是以法国名人来命名的,如法国一战时的王牌飞行员乔治基内梅尔等。这里唯一一条并非法国名人命名的大街,叫做“三法郎大街”,名字由来更加“法国”:当年法国殖民者曾规定,居住在这个区的土著人须向殖民当局缴纳三法郎“贡金”,而“三法郎大街”便得名于此。首都布拉柴维尔也是为纪念“布拉柴”这个法国殖民者和平解决当地人的纠纷和将刚果(布)置于法国保护下而起的名字。“维尔”在法文中是“城市”的意思。 不仅官方语言是法语,甚至当地婴儿出生起名字都沿袭了法国人的习俗,男孩叫米歇尔、女孩叫弗朗索瓦兹等。人们知道最多的是法国明星、历史和名人。见面、问候语也都保持着法国人问好、握手、贴面等习惯。随处可以买到法国产的各种果汁、冰激凌,繁华街头上不少人头顶着法棍。挂着对联的工地。 苑基荣而如今随着走进刚果(布)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元素多起来了,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更加丰富。记者一下飞机发现,在没有任何装饰的廊桥上有简单的汉字,机场旁边正在建设的酒店工地上悬挂着写有“江苏国际”的横幅,门口还贴着没有褪色的对联。进入市区后,只要是在建设的房屋和道路都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和中文标牌,市中心挂着红红灯笼的中国餐馆惹人注目。在首都布拉柴维尔记者经过一个比较繁忙的路段时,一个小姑娘见到记者挥着手叫停车,喊的是“你好,停车”。在去经济中心黑角的飞机上,显示板出现的是法文和简体中文,沿途的人见到记者追着车喊“你好”。当地人称中国人为“劈山的人”,原因是该国国家1号公路一期工程在去年完成后,中国人突出贡献得到高度赞赏。在国家1号公路马永贝原始热带雨林中,无论是村民还是过往司机,对中国人那种羡慕与敬佩让记者感到惊讶。一位老师说,中国人来后给刚果(布)不仅带来了基础设施,而且改变了刚果(布)人的懒散,这是我们原来落后现在发展的重要原因。刚果(布)国家电力调度中心调度员弗朗西斯对记者表示,自己是在法国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但上百年来法国带给刚果(布)的依然是贫穷,而中国人来了几年时间就让刚果(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给几乎一半的刚果(布)电力,中国人了不起,他期待着中国领导人访问能让刚果(布)人能够享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