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Hc8u world.huanqiu.comarticle华西坝内外的小洋楼 老宅颐庐牙医泰斗居住73年/e3pmh22ph/e3pn61ka0自从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在华西坝上修建了不少宏大的、中西合璧式的教学楼,在学校的周围,也修建了一栋栋小巧的一楼一底宿舍,供学生和教师居住。这些宿舍同样具有西方建筑元素,因而被市民称为小洋楼。抗战时期,被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的钱穆随齐鲁大学南迁,到成都华西坝讲学。1943年,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邀请钱穆到该校任教。钱先生知道华西坝的中国籍教授大多住在学校附近的民居,只有校长和一些外籍教授住坝上的小洋楼,中西教授的住宅条件明显不同。为了开中西教授待遇平等的先例,钱先生提出接聘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住小洋楼。罗忠恕院长和张凌高校长协商后,同意钱先生入住校园内的小洋楼。华西坝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影响了上世纪20至40年代成都的民居建设。在川内其他县市,也有模仿华西坝这些“小洋楼”而建造的楼房。东御街口商人兴建两层洋楼民国时期,成都军政商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修建了许多公馆。这些公馆不同于当时的民居,而是中西合璧式的,也即人们通常说的小洋楼。它们反映出当时成都人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心态。 民国初期,江苏商人杨蓝田到成都做生意,开了晋昌厚号。他在市中心东御街街口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店铺和私家住宅,前店后宅。当时成都市民大多住木质结构的平房,杨蓝田看到华西坝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时,被彻底征服了。他请来成都颇有名气的高木匠,此人技术精湛,还能设计,他们隔三岔五跑去华西坝看房子,边看边琢磨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断取经,积累经验。两年多后,在1927年建成小洋楼。这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正面八根砖柱,阴廊环绕楼房,屋顶一字排开4个老虎窗,一看就是模仿的,无实际功用,但装饰效果不错。小洋楼建好后,杨蓝田请来照相馆师傅拍照。受场地和照相器材限制,不能拍摄全景,照相师让杨蓝田和孩子站房屋两边,各拍一次,再把两张底片拼在一起冲印出来。合成的照片有问题,看起来楼房正面及台阶略显V字形,杨蓝田有点遗憾。而今,杨家后代通过电脑图像技术把老照片修正还原了,让我们能一睹其真实风貌。上世纪50年代初杨宅被拆除,在原址上建了成都百货大楼(现远东百货)。杨蓝田的儿子杨瑞生告诉笔者,他记得父亲商界的朋友庆贺杨宅建成时,定做了抱匾,挂在客厅门柱上。上联“就锦官城作完美新居定从番海移珊树”,下联“制泥金字祝寿丰灵府且假益州颂玉堂”。老宅颐庐牙医泰斗居住73年华西坝西南边有一条街的中段,一栋老房子凸立街边,街面变窄了。老建筑墙上有“颐庐”标牌,以中英文写道:“公行道上的私家宅院,1940年由张世煜聘请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建筑总工程师苏道真设计建成。院门墙上刻有戴季陶手书“颐庐”红砂石碑,院内有一幢二层的青砖楼房及一排穿斗房和一个花园。张世煜的女儿、中国首位牙科女博士、我国口腔医学界泰斗张琼仙在此居住了73年。”(工程师应为苏继贤Walter Small,人称苏木匠)颐庐是成都市的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张琼仙1910年出生于四川简阳石桥镇。上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到石桥镇买地办学校和福音堂,张琼仙在石桥镇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全家搬到成都,她进入陕西街华美女子初级中学。华美女中是教会中学,按照当时规定,从华美女中毕业可直接进入华西协合大学读书。1927年,张琼仙进入华西协合大学普通预科班。两年后进入医科预科班读了两年,最后进医牙学院读了5年,1936年毕业,与同班的黄瑞芳成为中国第一批女牙医学博士。张琼仙毕业后留校,在学校位于四圣祠北街的教学医院仁济牙症医院工作。2005年笔者在颐庐与95岁的张琼仙摆龙门阵时,她讲起当年在牙症医院的趣事。那时牙症医院有台X射线照片机,由牙症医院院长林则亲自操作,每周固定一个下午照片。有一天,患者们到医院等了很久,也没有见林则来。有位护士对张琼仙说:张医生,再过一会就要下班了,要不你给他们照片。张琼仙刻意观看过林则院长给患者照牙片,但没有实际操作过。看着焦急等待的患者,她给他们照了牙片。等林则院长赶到,看了照片的效果,告诉张琼仙,以后由她负责照牙片。一天,一位病人手捂左脸,一手提一把铜壶,满脸痛苦走进医院。张琼仙发现患者牙龈化脓,马上给他钻开引流,患者痛苦的表情立刻消失了。她问他为何提一把铜壶来看病,病人回答:我家离省城很远,牙痛了好几天,看了郎中也没有解决。每天要不停含口冷水,减轻点疼痛。有人让我到省城看洋医院,路程太远,只好提着一壶水,路上不断换含冷水,减轻牙疼。张琼仙医术很高,但从不炫耀。国民党要人张群找张琼仙看过牙病,1949年后,朱德、贺龙、聂荣臻和张爱萍等,也曾是她的病人。文化学社打开中西文化交流之窗华西坝上的众多小洋楼,几乎都供外籍教师居住。但上世纪40年代,有栋小洋楼却成为一个社会团体“东西文化学社”的办公场所。1937年,罗忠恕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参加了在牛津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大会,他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学说,引起关注。在牛津期间,罗忠恕在英国很多大学做中国文化的讲演,与师生交流、讨论国际问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少学者请他作学术讲演、交流,由此牛津和剑桥大学成立了一个推动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中英文化合作委员会。1940年罗忠恕回国。正值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先后迁到成都,罗忠恕联络各大学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于1942年11月19日成立了交流国际文化的“东西文化学社”。学社成员大都是华西坝“五大学”的专家和教授,有钱穆、蒙文通、施友忠、何鲁之、姜蕴刚、何文俊、冯友兰、萧公权、萧一山、冯汉骥、李安宅、汤藤汉、刘国钧、闻宥、李珩、董时进、常乃德、侯宝璋、罗念生、陈钟凡、王绳祖、唐君毅、牟宗三、吕叔湘等近40多位学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美国联合援华会会长杭立武、张君劢、外交家顾维钧等也加入了学社。学社社长为罗忠恕,聘请孔祥熙、张群、张嘉璈、孙哲生和顾维钧为名誉社长。罗忠恕还聘请了“五大学”校长张凌高、方叔轩、梅贻宝、汤吉禾和陈裕光,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为名誉社员。爱因斯坦、泰戈尔、蒲兰克、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学者也加入该学社。军界刘文辉提供一笔费用,在华西后坝101号购买了一栋小洋楼作为学社社址。学社定期召开学术座谈会,中外学者张东荪、梁漱溟、李约瑟、艾格斯顿等来此讲学。同年12月3日,驻英大使顾维钧陪同英议会访问团艾尔文爵士与劳森等赴华西坝参观,卫德波先生对4000余学生讲演《战后的世界》,受到热烈欢迎,随后他们出席了中西文化学社的茶会。访华团团员卫德波在讲演中,赞扬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他力主中英战后长期合作,中英永远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在茶会上,罗忠恕向英议会访问团提出:中英两国交换教授及学生;组织中英两国文化访问团,考查文化及学术工作,促进国际文化的联系;改善并推广交换出版物;有计划组织力量翻译中英文化重要典籍……会后,访华团团员泰弗亚爵士致函罗忠恕:“余酷爱台端之讲词,所提供意见,将使中国与英国共同度过战时之各种坚危,奠定未来之和平。”此后,东西文化学社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成都打开了一扇和国际对话的窗口。(戚亚男)1422411818000责编:千帆新华网142241181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自从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在华西坝上修建了不少宏大的、中西合璧式的教学楼,在学校的周围,也修建了一栋栋小巧的一楼一底宿舍,供学生和教师居住。这些宿舍同样具有西方建筑元素,因而被市民称为小洋楼。抗战时期,被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的钱穆随齐鲁大学南迁,到成都华西坝讲学。1943年,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邀请钱穆到该校任教。钱先生知道华西坝的中国籍教授大多住在学校附近的民居,只有校长和一些外籍教授住坝上的小洋楼,中西教授的住宅条件明显不同。为了开中西教授待遇平等的先例,钱先生提出接聘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住小洋楼。罗忠恕院长和张凌高校长协商后,同意钱先生入住校园内的小洋楼。华西坝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影响了上世纪20至40年代成都的民居建设。在川内其他县市,也有模仿华西坝这些“小洋楼”而建造的楼房。东御街口商人兴建两层洋楼民国时期,成都军政商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修建了许多公馆。这些公馆不同于当时的民居,而是中西合璧式的,也即人们通常说的小洋楼。它们反映出当时成都人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心态。 民国初期,江苏商人杨蓝田到成都做生意,开了晋昌厚号。他在市中心东御街街口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店铺和私家住宅,前店后宅。当时成都市民大多住木质结构的平房,杨蓝田看到华西坝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时,被彻底征服了。他请来成都颇有名气的高木匠,此人技术精湛,还能设计,他们隔三岔五跑去华西坝看房子,边看边琢磨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断取经,积累经验。两年多后,在1927年建成小洋楼。这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正面八根砖柱,阴廊环绕楼房,屋顶一字排开4个老虎窗,一看就是模仿的,无实际功用,但装饰效果不错。小洋楼建好后,杨蓝田请来照相馆师傅拍照。受场地和照相器材限制,不能拍摄全景,照相师让杨蓝田和孩子站房屋两边,各拍一次,再把两张底片拼在一起冲印出来。合成的照片有问题,看起来楼房正面及台阶略显V字形,杨蓝田有点遗憾。而今,杨家后代通过电脑图像技术把老照片修正还原了,让我们能一睹其真实风貌。上世纪50年代初杨宅被拆除,在原址上建了成都百货大楼(现远东百货)。杨蓝田的儿子杨瑞生告诉笔者,他记得父亲商界的朋友庆贺杨宅建成时,定做了抱匾,挂在客厅门柱上。上联“就锦官城作完美新居定从番海移珊树”,下联“制泥金字祝寿丰灵府且假益州颂玉堂”。老宅颐庐牙医泰斗居住73年华西坝西南边有一条街的中段,一栋老房子凸立街边,街面变窄了。老建筑墙上有“颐庐”标牌,以中英文写道:“公行道上的私家宅院,1940年由张世煜聘请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建筑总工程师苏道真设计建成。院门墙上刻有戴季陶手书“颐庐”红砂石碑,院内有一幢二层的青砖楼房及一排穿斗房和一个花园。张世煜的女儿、中国首位牙科女博士、我国口腔医学界泰斗张琼仙在此居住了73年。”(工程师应为苏继贤Walter Small,人称苏木匠)颐庐是成都市的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张琼仙1910年出生于四川简阳石桥镇。上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到石桥镇买地办学校和福音堂,张琼仙在石桥镇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全家搬到成都,她进入陕西街华美女子初级中学。华美女中是教会中学,按照当时规定,从华美女中毕业可直接进入华西协合大学读书。1927年,张琼仙进入华西协合大学普通预科班。两年后进入医科预科班读了两年,最后进医牙学院读了5年,1936年毕业,与同班的黄瑞芳成为中国第一批女牙医学博士。张琼仙毕业后留校,在学校位于四圣祠北街的教学医院仁济牙症医院工作。2005年笔者在颐庐与95岁的张琼仙摆龙门阵时,她讲起当年在牙症医院的趣事。那时牙症医院有台X射线照片机,由牙症医院院长林则亲自操作,每周固定一个下午照片。有一天,患者们到医院等了很久,也没有见林则来。有位护士对张琼仙说:张医生,再过一会就要下班了,要不你给他们照片。张琼仙刻意观看过林则院长给患者照牙片,但没有实际操作过。看着焦急等待的患者,她给他们照了牙片。等林则院长赶到,看了照片的效果,告诉张琼仙,以后由她负责照牙片。一天,一位病人手捂左脸,一手提一把铜壶,满脸痛苦走进医院。张琼仙发现患者牙龈化脓,马上给他钻开引流,患者痛苦的表情立刻消失了。她问他为何提一把铜壶来看病,病人回答:我家离省城很远,牙痛了好几天,看了郎中也没有解决。每天要不停含口冷水,减轻点疼痛。有人让我到省城看洋医院,路程太远,只好提着一壶水,路上不断换含冷水,减轻牙疼。张琼仙医术很高,但从不炫耀。国民党要人张群找张琼仙看过牙病,1949年后,朱德、贺龙、聂荣臻和张爱萍等,也曾是她的病人。文化学社打开中西文化交流之窗华西坝上的众多小洋楼,几乎都供外籍教师居住。但上世纪40年代,有栋小洋楼却成为一个社会团体“东西文化学社”的办公场所。1937年,罗忠恕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参加了在牛津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大会,他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学说,引起关注。在牛津期间,罗忠恕在英国很多大学做中国文化的讲演,与师生交流、讨论国际问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少学者请他作学术讲演、交流,由此牛津和剑桥大学成立了一个推动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中英文化合作委员会。1940年罗忠恕回国。正值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先后迁到成都,罗忠恕联络各大学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于1942年11月19日成立了交流国际文化的“东西文化学社”。学社成员大都是华西坝“五大学”的专家和教授,有钱穆、蒙文通、施友忠、何鲁之、姜蕴刚、何文俊、冯友兰、萧公权、萧一山、冯汉骥、李安宅、汤藤汉、刘国钧、闻宥、李珩、董时进、常乃德、侯宝璋、罗念生、陈钟凡、王绳祖、唐君毅、牟宗三、吕叔湘等近40多位学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美国联合援华会会长杭立武、张君劢、外交家顾维钧等也加入了学社。学社社长为罗忠恕,聘请孔祥熙、张群、张嘉璈、孙哲生和顾维钧为名誉社长。罗忠恕还聘请了“五大学”校长张凌高、方叔轩、梅贻宝、汤吉禾和陈裕光,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为名誉社员。爱因斯坦、泰戈尔、蒲兰克、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学者也加入该学社。军界刘文辉提供一笔费用,在华西后坝101号购买了一栋小洋楼作为学社社址。学社定期召开学术座谈会,中外学者张东荪、梁漱溟、李约瑟、艾格斯顿等来此讲学。同年12月3日,驻英大使顾维钧陪同英议会访问团艾尔文爵士与劳森等赴华西坝参观,卫德波先生对4000余学生讲演《战后的世界》,受到热烈欢迎,随后他们出席了中西文化学社的茶会。访华团团员卫德波在讲演中,赞扬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他力主中英战后长期合作,中英永远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在茶会上,罗忠恕向英议会访问团提出:中英两国交换教授及学生;组织中英两国文化访问团,考查文化及学术工作,促进国际文化的联系;改善并推广交换出版物;有计划组织力量翻译中英文化重要典籍……会后,访华团团员泰弗亚爵士致函罗忠恕:“余酷爱台端之讲词,所提供意见,将使中国与英国共同度过战时之各种坚危,奠定未来之和平。”此后,东西文化学社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成都打开了一扇和国际对话的窗口。(戚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