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U2kWEcqi9 art.huanqiu.comarticle纽约时报、宜家杭州首推的中国设计师陈旻:工业设计,顺势而为/e3pokdnam/e3pu2icff【环球网综合报道 记者 王点】9月13日下午,工业设计师陈旻出席设计中国北京论坛。凭借“杭州凳”、“中国厨房”、“打包杭州”等作品,陈旻回归中国消费市场。2013年EDIEA年度最佳座椅设计奖、宜家杭州合作的首位中国设计师、2012年文化部中国设计展产品设计大奖……这些殊荣虽在业内已经足够重磅,但陈旻依旧保持低调、务实的处事风格。当国内公众对工业设计仍在观望时,欧洲设计圈对此种理念已并不感到陌生,陈旻更是凭借出色的设计作品成为西方业内被大家熟知的中国面孔。作为联结东西方文化的纽带,陈旻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杭州专题报道,代表了这座古城最为国际化的设计先锋,在2018年的Loewe国际工艺大奖中,陈旻作为中国地区唯一的入围者,携“杭州凳”在伦敦掀起了中国设计工艺的热议,与此同时,ChenMin二字也代表着国际设计杂志ICON认为的“目前中国最具天赋的本土设计师”,环球网艺术频道独家对话工业设计师陈旻,一起畅聊融入你我生活的工业设计。顺势而为,博采众长 工业设计的中庸之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80后,陈旻将骨子里的中国元素在十年的欧洲求学后发挥到了极致。杭州凳不仅仅是一个夺目的地域符号,更是陈旻对材料的一次自我表达。很多人看到杭州凳时会惊讶:“这么薄的竹片,承重可以吗?”陈旻表示,杭州凳本质上是对轻薄、有韧性的材料的一次结构性尝试。他透露,材料实验的想法很早就出现了,找到满意的工业化竹片后才真正将凳子从图纸搬到现实中来。“设计师平时的工作并不是在思考,一件作品的加工过程其实很快,但前期需要大量时间调研,杭州凳就是一次调研的结果,基于对材料的理解,竹子的理解,我认为同向排列的纤维才有可能呈现我所需要的韧度。”陈旻在谈到竹材时表现出了对材料的挑剔,一把杭州凳的诞生需要依靠16张0.9毫米厚且长度各异的竹皮从两端最后25厘米处被粘合到一起,顶部层层竹皮需要呈现自然的拱形。虽然杭州凳和竹被媒体、业界视为代表中国本土设计的cp,但陈旻保持客观的态度:“竹并不是什么都能做,它很顽固,只在一个方向上可以去尝试更多可能性,相比竹材,木质纤维则在全方位上更具可塑性。”除了杭州凳,陈旻也将自己的工业设计理念融入大众的生活日常、生活空间中,回国后,他的作品应用在各个领域,从日常用品到室内设计都可以看到他的概念。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工业设计?”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讲师,陈旻的理解很中庸:“不需要具体区分,传统工业设计包含了现代工业设计,而现代设计的最大特点即是可被复制性,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设计≠艺术,设计=语言作为联结东西方文化的纽带,陈旻擅长运用国际视角解构中国文化,因此作品也很快被国际品牌所关注,宜家在进入中国市场21年后发布的第一件中国设计师合作款限量晴雨伞——打包杭州便是陈旻由操刀设计,雷峰塔前的法海和断桥上的许仙和白娘子都以IKEA man的形象出现。谈及与国际品牌的合作,陈旻表示他并不排斥市场化,“工业革命后我们用模具去制作生产,第一个应用于产品中的设计思维转变就是Thonet的214(笔者注:索奈特于1859年推出的14号椅,后被改名为214号椅。是索奈特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一款椅子,是世界家具史上第一把批量化生产的椅子。)这就要求设计师有着精准的设计和熟练的工业化思考,整个过程本身是需要具备可复制性的。”对于当下主流消费群体对“定制”的热衷,陈旻表示:“人们在买东西时希望加入个性化元素,比如nike的运动鞋,大家在家下载app后只是对材料付费,设计、配色都可以自己搭配,这就是高度定制化,这也是设计的下一步骤,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鞋子设计得好看。”当谈到旅欧求学的经历时,陈旻分享到:“设计是一种语言,就像两名不同国籍的音乐家,可以通过作品明白各自想要表达的情绪。我在看到其他设计师的作品时,会读出他创作时的灵感,也能感受到他的性格。”作为设计师,陈旻和消费者之间沟通却比较间接,在他看来每个人都会被华丽的外表、语言所迷惑,而这无法避免,当一名设计师想要知道大众所需,社会的内在需求时,观察人们的行为、动作是最真实本质的沟通方式。“现在我就会观察人们坐姿的方式,很直接,潜意识里的东西是需要被解读出来的。”陈旻表示。换个角度看待可持续 开放心态选择材料环保、绿色、可持续等理念已经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多年,多数消费者对塑料制品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大家对环境保护的簇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纸制品和塑料制品的博弈中,前者往往成为首选,帆布袋多年前便取代了塑料袋,如今餐饮业中也广泛使用纸质吸管替代塑料吸管……这些充斥在消费市场中的绿色理念表达了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作为环境友好的设计师,陈旻却有着自己的态度:“可持续分为狭义、广义两种,当一个材料运用于建筑中,因为使用量大,因此环保材料在推广使用后真的可以起到改变社会产业结构的作用,但在工业设计中,材料的使用量会小很多。你很难区分一根塑料吸管和五根纸质吸管,哪一个真的环境友好。”同时他认为,“工业设计中,更适合用广义的可持续性发展,当我们在设计中加入人性、社会性,一件东西才能更长久地和自然共存,我觉得设计师可以打开一点思路关注这些,对于传统还是现代化的问题,不要过于关注形式。”1584599539077责编:王点环球网艺术频道158459953907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19d5f3cb642b5f75c282c884ee10a54.pn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网综合报道 记者 王点】9月13日下午,工业设计师陈旻出席设计中国北京论坛。凭借“杭州凳”、“中国厨房”、“打包杭州”等作品,陈旻回归中国消费市场。2013年EDIEA年度最佳座椅设计奖、宜家杭州合作的首位中国设计师、2012年文化部中国设计展产品设计大奖……这些殊荣虽在业内已经足够重磅,但陈旻依旧保持低调、务实的处事风格。当国内公众对工业设计仍在观望时,欧洲设计圈对此种理念已并不感到陌生,陈旻更是凭借出色的设计作品成为西方业内被大家熟知的中国面孔。作为联结东西方文化的纽带,陈旻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杭州专题报道,代表了这座古城最为国际化的设计先锋,在2018年的Loewe国际工艺大奖中,陈旻作为中国地区唯一的入围者,携“杭州凳”在伦敦掀起了中国设计工艺的热议,与此同时,ChenMin二字也代表着国际设计杂志ICON认为的“目前中国最具天赋的本土设计师”,环球网艺术频道独家对话工业设计师陈旻,一起畅聊融入你我生活的工业设计。顺势而为,博采众长 工业设计的中庸之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80后,陈旻将骨子里的中国元素在十年的欧洲求学后发挥到了极致。杭州凳不仅仅是一个夺目的地域符号,更是陈旻对材料的一次自我表达。很多人看到杭州凳时会惊讶:“这么薄的竹片,承重可以吗?”陈旻表示,杭州凳本质上是对轻薄、有韧性的材料的一次结构性尝试。他透露,材料实验的想法很早就出现了,找到满意的工业化竹片后才真正将凳子从图纸搬到现实中来。“设计师平时的工作并不是在思考,一件作品的加工过程其实很快,但前期需要大量时间调研,杭州凳就是一次调研的结果,基于对材料的理解,竹子的理解,我认为同向排列的纤维才有可能呈现我所需要的韧度。”陈旻在谈到竹材时表现出了对材料的挑剔,一把杭州凳的诞生需要依靠16张0.9毫米厚且长度各异的竹皮从两端最后25厘米处被粘合到一起,顶部层层竹皮需要呈现自然的拱形。虽然杭州凳和竹被媒体、业界视为代表中国本土设计的cp,但陈旻保持客观的态度:“竹并不是什么都能做,它很顽固,只在一个方向上可以去尝试更多可能性,相比竹材,木质纤维则在全方位上更具可塑性。”除了杭州凳,陈旻也将自己的工业设计理念融入大众的生活日常、生活空间中,回国后,他的作品应用在各个领域,从日常用品到室内设计都可以看到他的概念。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工业设计?”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讲师,陈旻的理解很中庸:“不需要具体区分,传统工业设计包含了现代工业设计,而现代设计的最大特点即是可被复制性,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设计≠艺术,设计=语言作为联结东西方文化的纽带,陈旻擅长运用国际视角解构中国文化,因此作品也很快被国际品牌所关注,宜家在进入中国市场21年后发布的第一件中国设计师合作款限量晴雨伞——打包杭州便是陈旻由操刀设计,雷峰塔前的法海和断桥上的许仙和白娘子都以IKEA man的形象出现。谈及与国际品牌的合作,陈旻表示他并不排斥市场化,“工业革命后我们用模具去制作生产,第一个应用于产品中的设计思维转变就是Thonet的214(笔者注:索奈特于1859年推出的14号椅,后被改名为214号椅。是索奈特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一款椅子,是世界家具史上第一把批量化生产的椅子。)这就要求设计师有着精准的设计和熟练的工业化思考,整个过程本身是需要具备可复制性的。”对于当下主流消费群体对“定制”的热衷,陈旻表示:“人们在买东西时希望加入个性化元素,比如nike的运动鞋,大家在家下载app后只是对材料付费,设计、配色都可以自己搭配,这就是高度定制化,这也是设计的下一步骤,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鞋子设计得好看。”当谈到旅欧求学的经历时,陈旻分享到:“设计是一种语言,就像两名不同国籍的音乐家,可以通过作品明白各自想要表达的情绪。我在看到其他设计师的作品时,会读出他创作时的灵感,也能感受到他的性格。”作为设计师,陈旻和消费者之间沟通却比较间接,在他看来每个人都会被华丽的外表、语言所迷惑,而这无法避免,当一名设计师想要知道大众所需,社会的内在需求时,观察人们的行为、动作是最真实本质的沟通方式。“现在我就会观察人们坐姿的方式,很直接,潜意识里的东西是需要被解读出来的。”陈旻表示。换个角度看待可持续 开放心态选择材料环保、绿色、可持续等理念已经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多年,多数消费者对塑料制品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大家对环境保护的簇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纸制品和塑料制品的博弈中,前者往往成为首选,帆布袋多年前便取代了塑料袋,如今餐饮业中也广泛使用纸质吸管替代塑料吸管……这些充斥在消费市场中的绿色理念表达了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作为环境友好的设计师,陈旻却有着自己的态度:“可持续分为狭义、广义两种,当一个材料运用于建筑中,因为使用量大,因此环保材料在推广使用后真的可以起到改变社会产业结构的作用,但在工业设计中,材料的使用量会小很多。你很难区分一根塑料吸管和五根纸质吸管,哪一个真的环境友好。”同时他认为,“工业设计中,更适合用广义的可持续性发展,当我们在设计中加入人性、社会性,一件东西才能更长久地和自然共存,我觉得设计师可以打开一点思路关注这些,对于传统还是现代化的问题,不要过于关注形式。”